校长,我有个想法,咱们或许能试着争取林彪站到我们这边来。
“你是根据啥来判断的?”
早在1942年那会儿,胡公冕就已经把这个事儿透露给我了,我还试着跟校长提了个建议呢。
哎,我可能给疏忽了,把大好机会给弄丢了。
这次的情况跟以往不同,虽说现在尝试让林彪转变立场成功率挺低的,但也不是完全没门儿。
【一场对林彪的策反行动拉开了大幕。】
这次交谈,是在1947年11月份,南京蒋介石住的地方进行的。这里提到的“校长”,指的就是蒋介石本人;而跟他聊天的是他的得意门生胡宗南。
林彪是我军里响当当的打仗高手,蒋介石特别想得到他。有消息说,林彪在莫斯科治好伤,准备回国那会儿,斯大林很想留住他,甚至提出拿十个师来换他。当然啦,还有的说法是15个师,或者是18个师。这些传闻听听就算了,不能当真,但也能说明,像林彪这样的好战将,不管到哪儿都是很抢手的。
不过胡宗南确信林彪有被策反的可能,这可不是空穴来风,而是有历史资料作为支撑的。
胡公冕年轻时就是共产党的一员,他在黄埔军校时,做过第二团一营的党代表,还在北伐军东路军前敌总指挥部里当过政治部的头儿。到了土地革命那会儿,他又挑起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长的大梁。说起黄埔军校的学员,他基本都认识,林彪自然也不例外。
1932年4月份,胡公冕在上海不幸落网,被关进了监狱,这一关,他就和中共组织断了联系。到了1936年,他终于重获自由,出狱后直接去了西安,还受到了胡宗南的热情款待,成了他的贵客。
胡宗南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,他最初的上司就是胡公冕。胡公冕对林彪记忆犹新,他觉得林彪这个人话不多,也不喜欢凑热闹,但心里特别有数,不是个普通人。当然啦,这只是胡公冕对林彪的表面看法,或者说是初次见面时的感觉,他并没有真正深入地去了解林彪。
1942年年初那会儿,胡公冕去了延安,在那待了一阵子。碰巧的是,林彪那会儿刚好从苏联回来。这次相遇,让胡公冕对这位以前的下属有了更深的认识。
回到西安后,他跟胡宗南讲:“林彪这个人,小资产阶级味道很重,咱们可以试着把他那一伙人给拆开。”
得承认,胡公冕眼光还算独到。胡宗南听完胡公冕介绍林彪后,心里挺看重,但也没全信,打算自己亲眼瞧瞧。这么着,他就给当时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林彪发了份邀请。
关于这件事,胡宗南在他的日记里写得清清楚楚。
1942年1月31日那天,林彪受邀去参加了饭局,是由他的学长胡宗南在西安给他办的。
胡宗南在他的日记里写到:“林彪居然直接叫毛泽东和朱德的名字,而且还对他们有些不满的言论。看起来,他刚从国外回来,思想上好像有了点变化。”(第108页)
1942年年初那会儿,抗日战争正打得难解难分,说是最苦的时候也不为过。在这种环境下,革命队伍里头要是有人心里犯嘀咕,也是能理解的。再加上,胡宗南还真请过林彪吃饭,俩人确实有那么个机会坐下来聊聊。
要是蒋介石当时接纳了胡宗南的提议,瞅准机会去拉拢林彪,那位以后被称为“常胜将军”的家伙,他会不会就转了念头,不再坚持原来的信仰了呢?
事实证明,蒋介石在1947年企图拉拢林彪的行动,最终却没能成功。毕竟时代变了,情况跟以前大不一样了。那时候,咱们军队士气高昂,发展势头正猛,充满了生机与活力。
再瞧瞧那时的蒋军,已经烂到根里了,就像个快要断气的老家伙,毫无生气,简直就是一碰就倒。
这个时候的林彪,怎么可能放着光明的大路不走,反而去选择投靠已经逐渐没落的国民党呢?
【那么,到底是谁去执行了策反林彪的计划,过程如何?】
1947年快结束的时候,国民党在战场上老是打败仗,他们对我们发动的大范围进攻已经行不通了。而且,他们早些时候针对延安和山东解放区的猛烈攻击,也眼看就要泡汤了。
胡宗南提出建议后,蒋介石点头同意了一个计划,主要就是搜集战略情报,还想办法让中共的重要领导人,比如徐向前、林彪这些将领投奔到我们这边来。
现在的蒋介石心里头肯定是后悔得要命,觉得自己当初真是瞎了眼。
当他担任黄埔军校校长那会儿,特别上心在黄埔学生里挖掘有才能的人,还曾和黄埔一期的学生徐向前私下聊过。那时候的徐向前,看着挺实在,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山西老农的味儿,连句“希望校长多多提携”这样的场面话都没蹦出来。蒋介石见状,直摇头,随手就让徐向前离开了。
之后,徐向前大展身手,在川陕苏区把川军和陕军打得溃不成军,成功击退了国民党军队的六次围攻,这让蒋介石后悔不已。
之后,蒋介石派手下前往徐向前的家乡,想靠着许以高官和丰厚的待遇,来说服徐向前的老爹,但结果还是没成功。
徐向前的老爹讲道:“我儿子一去黄埔军校,就跟家里没了音讯,我还得找校长要人呢。”这话一出,来人简直又好气又好笑,气得鼻子都歪了,最后只能憋着气,不甘心地走了。
林彪呢,他是黄埔军校第四期的学生,性格比较孤僻,平时不太爱讲话。
聂荣臻,他以前在黄埔军校政治部当过秘书,在他的回忆录里是这样说起林彪的:
我最早在大革命那会儿的黄埔军校里见过林彪。那时候,他是第四期的学生,学业成绩不算突出,政治活动上也不太露头。
所以,当林彪刚开始在黄埔军校学习时,蒋介石压根儿没留意到他。但之后,蒋介石还是私下里跟林彪聊了聊,不过他对这个来自湖北、还显得挺稚嫩的小伙子并不怎么看好。
林彪总是板着脸,话很少,长相也不出众,没有胡宗南、王耀武那种浓眉大眼、鼻梁挺直、嘴巴端正的英俊模样,更没有那种威严大气的将领气质。这样一来,蒋介石初见时就不怎么待见他。
蒋介石真是老一套,难道他不懂“不能以貌取人,也不能凭表面判断事物”的道理吗?结果,他只是简单说了几句鼓励的话,林彪也跟着客套了一句“多谢校长栽培”,然后两人就没啥好聊的了,场面一下子尴尬起来。
就在这时,校长室的秘书陈立夫推门而入,他通报说:“汪精卫主席已经抵达黄埔,请蒋校长过去商量事情。”这里的汪主席,指的就是国民政府常委会和军委会的双料主席汪精卫。
汪精卫和蒋介石一直关系紧张,蒋介石一听这话,眉头立刻皱成了疙瘩,气呼呼地骂了句粗话,接着头也不回地就走了,结果一不留神,把林彪给晾在了一旁。
林彪被晾在了一边,蒋介石的那个不礼貌行为,让他心里头留下了特别差的初步印象。
第一感觉往往很关键,特别是对那些有自己想法的人。也正是因为这样,即便后来蒋介石再怎么向他示好,也都没能起到什么作用。
过了好几个月,时间来到了1926年7月,蒋介石找了个机会跟他的学生和老师们聊天,结果又碰见了林彪。
那时候,蒋介石可谓是春风得意,权势滔天,他不仅坐上了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宝座,还一并挑起了北伐军总司令的大梁。由于一切顺利,他心情格外舒畅,把林彪之前给他带来的那点不愉快,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。
他笑容满面地对弟子林彪打包票:“努力干,等毕业了,来我司令部帮忙。”这话让林彪心里激动万分,毕竟人都想往高处攀登,谁不希望能得到北伐军总司令的赏识呢?
到了这个时候,林彪已经是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。不过,那会儿国共两党正携手合作,并不是对立的状态。因此,林彪心里琢磨着要去司令部,这也是可以理解的。
不过呢,大人物总是事务繁忙容易忘事。那时候,蒋介石带着总司令部冲到前线去指挥打仗,先是跟北洋军阀里的吴佩孚较量了一番,后来又跟孙传芳斗智斗勇。一番拼杀后,他们成功收复了湖南、湖北、江西、福建这四个省份。势头正猛,他们便乘胜追击,继续朝着河南、安徽、江苏、浙江这些地方进发。
蒋校长每天忙得团团转,结果把自己的诺言都给抛到脑后了。1930年年底,蒋介石在带领国民党军队攻打苏区的时候,在情报资料里瞧见了一个他认识的名字——林彪。
这不就是以前那个沉默寡言的湖北小伙子嘛?他现在可不得了,头上顶着个大名头——红1军团第4军的军长。
1932年的时候,林彪被提拔为了红1军团的总指挥。那时的他,年仅25岁,还算是个年轻小伙子。
就是这个一开始自己不太瞧得上的湖北小伙子,后来竟成了最让人头疼的角色,给国民党军队带来了大堆的麻烦,也让身为校长的他,感到十分棘手,伤透了脑筋。
就算在长征路上,林彪带着的红军部队也是一路过关斩将,冲破了国民党军的四道封锁线。后面他们还四次渡过赤水河,巧妙过了金沙江,又强行渡过了大渡河,真是招招精妙,让蒋介石完全没了对策。
1937年,平型关一战大胜后,林彪的名声那是噌噌往上涨。
没过多久,林彪就没了踪影。那是在1938年,林彪穿着从日军那里缴来的军装,骑着高大的洋马外出,结果被友军的哨兵错当成日军,不小心打伤了脊椎骨。因为那时候延安的医疗水平有限,党组织就安排林彪去苏联治疗伤势。
1942年年初,林彪回到了国内,胡宗南特意设宴款待他,并且在席间萌生了想要拉拢他、让他改变立场的念头。
但那时候,蒋介石麾下高手众多,张治中、陈诚、顾祝同、汤恩伯、胡宗南、杜聿明、王耀武、孙立人、陈明仁、薛岳、卫立煌,这些个名字,哪个不是如雷贯耳?
蒋介石再次低估了林彪的实力,对胡宗南提出的拉拢林彪的计划不理不睬,结果又一次错过了与林彪联手的机会。
直到国民党发动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都相继落空后,蒋介石在胡宗南的提议之下,重新动起了想让林彪投降的心思。他心里明白,这事儿成功的可能性不大,但总归是值得一试的。
研究之后,我们定了下来,这次行动由陈恭澍来领头。
陈恭澍是戴笠手下的重要人物,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叫“辣手书生”。他以前当过军统天津站和北平站的站长,干了不少对付日伪的暗杀活儿,亲自参与并策划了对不少大汉奸的刺杀计划,因此在军统里被叫做“第一杀手”。
瞧瞧这份经历,你或许会想,这家伙肯定是个心硬手黑的角色,只会舞刀弄枪,压根儿不像能搞策反的料子。那老蒋咋还偏偏挑他去干策反的活儿呢?
首先,这家伙和林彪年龄一样大,他是黄埔军校第五期的学生,算是林彪的学弟,两人之间有点私人的交情。再说,他在抗日战争那会儿,曾经跑到汪精卫那边去了。日本投降后,他因为当汉奸被抓了起来,在牢里蹲了一年多。出狱之后,他也没捞到什么重要的职位,所以就没怎么被人注意。
策反行动不仅仅盯着林彪,还有另外两个重要人物也是他们的目标:一个是中共东北人民解放军的政治部主任陶铸,另一个则是东北人民解放军某个纵队的副政委李运昌。
陶铸是黄埔军校第五期的学生,他和陈恭澍是同班同学。而李运昌呢,他不仅是黄埔军校第四期的毕业生,还和陈恭澍来自河北同一个地方,算是老乡。不仅如此,那时候大家都觉得李运昌心里头有点不太对劲,情绪上有点波动。
抗战一结束,李运昌就成了东北人民自治军的副司令员。但到了1946年,他和林彪的看法有了不同,最后组织上听了林彪的。所以,李运昌就不再干这个副司令员的职务了。
他们认为,李运昌这人挺容易被拉拢过去(其实这是他们瞎猜,李运昌心里根本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)。不过陈恭澍琢磨来琢磨去,觉得自己亲自去不太妥当。左思右想后,他打算让一个名叫李鸣秋的人去尝试拉拢李运昌。
李鸣秋同样是黄埔军校出身,而且是第四期的学员,和林彪是同班同学。他在众人眼里并不起眼,算是个小人物,要是他去东北,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。
但当李鸣秋听到要去策反时,他直摆手,直说这是“异想天开”。陈恭澍见状,只能保证道:“就算任务没完成,也不会怪罪你。”听了这话,李鸣秋这才点头答应前去。
李鸣秋一到东北,就在四平街旁边的一个村子里碰见了林彪。
正如他所预料,林彪直接拒绝了他,并反过来对他说:“你就留下吧,别走了,国民党现在已经是走投无路了。”
陶铸对李鸣秋吩咐道:“你跟陈恭澍说一声,让他别再执迷不悟,赶紧迷途知返,别再一条胡同走到黑了……”
搞来搞去都是策反,派去搞策反的那个人,差点就被对方给策反了,这场策反的戏码最后只能草草收场,结果是失败的。
蒋介石听到消息后,叹了口气,心里直嘀咕,怪自己当初没看准人。
1971年9月份13号那天,林彪慌忙逃跑,最后栽了大跟头。远在台湾的蒋介石一听到这事儿,立马哭得不行,心里还直嘀咕,后悔当年没能把林彪拉拢过来。但实际上,蒋介石一直到去世,都不会搞清楚,为啥他和林彪没能走到一起。这根本就不是巧合,说到底,还是两人的信仰不一样,路不同,自然就走不到一块去。
林彪后来的路子和之前大不一样了,他走偏了方向,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曾经对革命的信念有过动摇。想当初,他对革命事业那可是死心塌地的,怎么可能说走就走,扔下正红火的事业,跑到国民党那边去呢?要知道,那时候国民党可是日落西山了。
你得明白,战场上蒋军那是一败涂地,国民党的好多将领都开始反水了。这时候要是说能让林彪也反水,那简直就是个大笑话嘛!
另外,共产党能赢得胜利,关键在于他们追求的是公平和正道,站在了广大老百姓这一边,所以他们的成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。
别扯林彪没被拉拢那事儿,就算他真的被拉拢过去了,也扭转不了国民党必败的大局。
咱们来瞅瞅,蒋介石手下难道缺了名将吗?那些被解放军打败,最后被关进功德林的将领们,哪一个不是在抗日那会儿威风凛凛,立下无数战功的大人物?
正义必胜,这是自古以来从未改变的法则。
#百家说史迎新春#
